随着国内《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出炉,新一轮培智学校课程改革即将进行。从已印发给特殊学校的《课标》看,“生活”仍是培智学校教育的中心,“适应”仍为培智教育的主线,生活适应依然是培智学校核心课程之一。
生活适应能力弱是智力障碍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常阻碍了其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发展程度,生活适应教育必然成为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重要方面,而“适应生活”也已然成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培养目标。因此,从智障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开发一套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生活适应教材,帮助儿童掌握生活常识与技能,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一、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原则
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应坚持“育人为本”为首要原则,强调智障儿童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具备自主管理自身生活的能力。因此,生活适应课程的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关注每一个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重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自觉地、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还要兼顾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以及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而生活适应课程的具体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基本生活知识和核心生活技能。在基本生活知识上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自然社会常识、道德情感认知知识等内容。生活技能方面主要是能够掌握安全防护、卫生处理、居家生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具体到每篇课文编写时,根据基本生活知识和核心生活技能学习两个目标可分别设计认知篇和实践篇。认知篇侧重基本生活知识,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呈现教学内容,是技能学习的基础。实践篇是认知内容的具体化与实践化,向学生提供核心生活技能实践操作的范例和多种实践的机会。认知篇与实践篇所涉及内容为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考虑到培智学校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增加拓展篇。拓展篇是对认知篇和实践篇的拓展与延伸,内容进一步深化,多为拓展技能。
此外,为了让教材更具有使用性,每篇课文还可以设计评价篇、学具篇和提示篇。评价篇以评价主体多元化思想为指导,在每一篇课文后都设计教学评价表格,分别让学生、教师和家长依据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状况进行评价。学具篇中提供该课文教学中建议使用的教学用具。提示篇则为家长和教师提供该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学环境、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参考建议。通过学具篇和提示篇,一方面希望能为教材使用者提供较为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促进家校合作,共同采用较为一致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二、生活适应课程的具体内容
生活适应课程开发大体分为3个阶段:课程目标编码、整合课程目标形成单元课程目标并确定单元主题与内容、单元主题课文编写。
其中,课程目标编码主要是确定五码目标,即将188个四码目标细化出具体的五码目标。目标细化秉持“生活化”原则,即考虑智障学生的生活环境,尽量使五码目标与学生生活环境要求相符合。因此,在细化目标之前,要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调查主要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4个方面展开,分析确定学生在每个领域环境中的次级环境,再确定次级环境的主要活动,并离析出主要活动中的基本知识与核心技能,最终形成备选五码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常用的生活适应教学目标与校本课程,将188个四码目标细化为518个五码目标。
在整合课程目标形成单元主题目标并确定单元主题与内容阶段,主要将518个五码目标进行归纳整理,按照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里及外、从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日常生活规律和四季时令规律整合到低(1~2年级)中(3~6年级)高(7~9年级)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按照逻辑关系组成主题单元。单元主题确定后,结合对智障学生生活环境的分析,选择与学生目前和将来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或话题作为教学内容,形成单元课文。
进入单元主题课文编写阶段,首先要由编写组成员对目标编码结果和学生生活环境及需求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出本课文所涉及的生活情境、过程、相关器具、注意事项等,讨论决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核心技能、可能涉及的其他知识与技能、使用的主要器具以及注意事项。其次,将课文基本知识按照由简单到难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同时,采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将核心技能分解成细小的步骤,以此形成课文的逻辑顺序。再次,根据所确定课文内容涉及的生活情境、技能以及器具等进行视频、照片和图片素材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照片和图片进行处理以符合教材的使用需要。最后,将素材与课程内容进行匹配,按照逻辑顺序,编写成课文。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能力有所差异,对不同年龄段课文的编排应有所差异。低年龄段更加偏重按照单一的目标安排内容,并多以图片形式呈现课程内容,而中高段则整合多个目标组成一篇课文,且加入更多的文字表述。
三、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实践
注重共性的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是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做到这点,教学设计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析,同时参照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生活适应目标,形成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基本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操作并重,着重分析该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真实生活情景,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再次,考虑到学生水平与目标的差异,需要将教学知识与技能分解成不同难度层次的细小活动,并为学生配备不同的任务要求。最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从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认知方面以口头回答、纸笔测验为主,而实践方面则以具体的操作为主。制订评价标准时应尽量考虑日常生活情境,而不仅仅针对当下课堂,如“洗手”技能的评价方法是操作,标准为“连续3天,饭前会主动洗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要上好一节生活适应课,可以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个别教学、团体教学等,但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情境教学。具体教学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真实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并以他们的生活环境为模板,创设课堂教学活动,甚至直接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教学场所。如在《常见的干果——瓜子》一课中,为了达成“瓜子不吃时,能将瓜子包装袋开口夹住或倒进密封罐”的目标,教师可请学生们吃瓜子,并让他们练习将不吃的瓜子倒入密封罐或用夹子夹紧袋口。
第二,以生活图片或视频辅助教学。图片或视频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符合智力障碍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认知水平,而且图片或视频形象生动,信息量丰富,能够引发学习兴趣。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图片或视频辅助智障学生进行学习。如在《车》一课中,教师拍摄了学生家长的小汽车、电瓶车、自行车和学生上学乘坐的公交车、地铁作为教学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车以及用途。
第四,多方合作,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学。一项生活技能往往能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且有所变化,所以除了课堂外,生活适应教学还应延伸到其他情境中。这就要求学校其他人员以及家长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我会洗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达成“饭前会洗手、便后会洗手、手脏了会洗手”的目标,教师可与学校生活教师、学生家长配合,当学生在学校餐厅用餐后、上完厕所后,在家里用餐后、上完厕所后都提醒其按照教学的正确步骤洗手。